>>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-> 政协工作 -> 社情民意
让社区食堂“飘香”更长久
2024-11-20 08:37:00   来源:自治区政协办公厅研究一室

  自治区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、自治区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、西夏区政协、石嘴山市政协、固原市政协,大武口区政协、盐池县政协及自治区政协委员马波、徐军、魏爱群、马国庆、陈东升反映,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,老年人的吃饭难问题日益突出。《“十四五”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》明确提出“建立老年人助餐服务网络,打造一批食材可溯、安全卫生、价格公道的标准化社区老年食堂(助餐服务点)”。全国多地出现社区(村)食堂开办热,助老食堂虽“遍地开花”“一片火热”,但能够收支平衡、略有盈余并可持续发展的却少之又少。

  福利性与保障性之间存在错位。一些地区存在政策攀比,导致福利“泛化”。老年食堂价格本就低廉,有些地区提出老人就餐免费,实际上许多退休老人并非没有能力支付,这有违民生福利的“兜底性”原则。

  公益性与营利性之间存在矛盾。市场主体追求利润最大化,而政府则期望通过补贴实现社会公益性和市场营利性的平衡,导致市场主体为追求规模效应而扩大经营规模,与针对刚需群体的兜底政策目标冲突。

  供需不对称导致资源浪费严重。老年食堂“面广量大”,政府支出不菲,但目前设施利用不充分问题突出,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应有作用发挥不够。社区食堂本应重点解决高龄独居及失能半失能老人“吃饭难”的基础性需求,而真正需要助餐服务的人群却未能得到充分的覆盖。

  运营模式困顿难行。社区食堂公益属性较强,饭菜利润有限,但前期装修、房租等投入比较高,为满足不同群体需求,需相应增加运营成本。长期薄利多销下,部分社区食堂丧失竞争动力,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大幅下降,无法和周围其他社区餐饮店竞争,难以形成固定客群,一旦新鲜感褪去易陷入越做越难盈利的恶性循环。

  助餐服务点如何在薄利运营下走得更远,考验着各方的智慧和能力。建议提升自我造血能力。通过资源支持及市场行为,加强老年食堂自我造血能力,促进老年人助餐服务可持续发展。充分调动社会资源,吸纳社会公益组织、基金会及社会企业参与其中。可采用以固定时间开放社区公共场所作为社区居民早餐用地等方式,为餐饮企业增加创收空间。在非就餐时间段,食堂可以利用自身空间场所开展能满足居民需求的其他服务项目,如代销食材食品、提供定制餐食、承接团体文化活动等,进而建立起以“食堂+送餐上门+探护+助购+文化娱乐”的多元居家养老服务体系。建立相应配套政策,对运营机构给予必要的优惠支持,在保障老年食堂服务质量的同时,也能让企业有长期经营的可能。

  探索社会化运营方式。由多元化分散运营统一改为“政府或社区居委会(村委会)投资建设,委托专业化机构连锁化运营”模式,充分利用老年食堂资源设施,通过招投标积极引入大型市场化、连锁化的餐饮机构,以便更好地开展专业化、规模化运营服务,便于实现多个区域间的资源及效益互补。鼓励社区(村)食堂在提供堂食服务的同时,积极提供市场化的居家养老服务,特别是为有助餐需求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“送餐”或上门“助餐”服务。

  加大政府监管力度。研究出台社区(村)老年食堂相关标准,实施标准化、规范化管理,对老年食堂的发展进行科学的引导、规划和监督,明晰经营权和管理权,定期组织检查、评估和考核。对缺乏运营条件的及时撤并或转型。严格控制新增集中就餐食堂数量,侧重发展相对成本低、灵活性强的送餐服务。加强对老年食堂工作人员的管理,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。强化日常监督检查,畅通群众投诉举报处理渠道,建立退出机制和奖惩制度,确保服务质量和食品安全。 


【责任编辑】:包瑞